18229923960

为什么热搜老爱问“年轻人为什么”?2022-09-14 11:13:19

图片


最近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为啥热搜老爱问年轻人为什么?

图片

图片


一系列问题足以围绕年轻人编写一本新时代《十万个为什么》

别看问题五花八门。点开你就会发现,其实底层逻辑十分简单:

 “为什么”是因为提问人不能理解年轻人的所作所为。

“为什么不”则是在指责年轻人的想法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用表面善意的“为什么”来给你提建议,其实是变相指手画脚教你做事,堪称当代爹味文学的典范。

这种也就算了,你要是不耐烦一句“啊对对对”就能解决。

更让人火大的想必是那些明知故问的。

明明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影响着年轻人,却偏偏怪罪起了年轻人,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年轻人为什么996 ”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熬夜”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你以为我们是自愿的吗?

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想必脑回路已经和提出“可以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拿手头的汽车开滴滴赚钱”的专家差不多了。

图片

还记得今年跨年线上演唱会的时候,有平台把五月天最摇滚的一首歌《爱情万岁》的歌词改了。

“就让我吻你吻你吻你直到天明。”改成了“就让我问你问你问你直到天明。”

图片

当时还调侃说这像是阿sir审犯人。

现在我懂了,这歌词唱的是热搜。


图片

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代年轻人还挺委屈的。

明明很多事情公众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就开始给全体年轻人扣个帽子。以至于大家都这么莫名其妙的被代表了。

看到一个小伙花呗还不上的新闻,就开始替年轻人反思“为啥年轻人喜欢超前消费“;

看到一个小姑娘喝奶茶住了院,就开始责怪起年轻人“为什么嗜奶茶如命“。

有沉溺于开盲盒的乐趣不可自拔的年轻人,也有“大彻大悟“不愿做韭菜的年轻人。

但热搜往往只会抓住其中特定的一种人无限放大。

这不,又蹦出来两个热搜——“年轻人为什么爱买盲盒?”“年轻人为什么不爱买盲盒了”。

毕竟所谓的热搜,到头来最重要的是“热”,越是以偏概全表达出“所有人”的诉求,就越是能刺激着大家讨论的欲望。

这么说来,还有个长盛不衰的问题从2009年一直问到了2022年。

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文艺复兴一下: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民乐?

图片
图片

他们以此为论据的东西多半是“身边统计学”:

比如看到一些人认为西方古典音乐比较“高大上”,就断言大家都对民乐没兴趣。

比如看到线下民乐演出遇冷,联想到从业者演出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比起其他流行文化声势浩大的宣传,国风歌曲似乎曾经成为了一种现象级作品,但很快又销声匿迹。是不是因为缺乏宣传的原因?

有时候,其实并不是现代年轻人都不喜欢民乐,只是真正喜欢民乐的年轻人很难被大家看到,有时候哪怕竭尽全力,也只能被如潮水般汹涌的信息流中淹没。

但看不到,并不等于不存在。


图片

以前看论坛回帖,有一句话很经典: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深以为然。

在急着提前给民乐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其实还有很多年轻人如今在直播平台上传播着民乐。

图片

周子珺就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来,我们的“相遇”还真是有些戏剧性。

虽然平时不太好意思公开承认自己是“资深二次元”,但难免会被大数据拿捏到,就连刷个短视频,也时不时给我推荐一些动漫歌曲。

前些日子我刷着抖音,看见一个男青年披着一头十分有艺术家气质的黑色中长发,穿黑色的上衣,坐在镜头前。

心想算法也有失算的一天,估计是我不感兴趣的内容,下意识准备划过。

没想到屏幕那一头传过来的琴声,却触动了我的DNA。

这不是《鬼灭之刃》的歌吗?

我从未想到原来二胡也能演奏动漫歌曲。

即便主播的“画风”和动漫完全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次元的存在。

但悠扬的旋律确确实实将二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好奇心的驱使让我点进了他的主页。

原来他是一名学习了18年乐器的主播,总是在直播间用二胡演奏改编曲目

最高的一条《琴师》,至今收获了151.1万个点赞,7.6万条评论。

不得不说,通过借鉴其他乐器,改进了二胡的演奏方式和曲风,打破了很多人对于二胡的传统刻板印象。

原来它也能与时俱进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对国乐二胡的热情。

逐渐被“圈粉”的我慢慢了解到,作为一名二次元爱好者,动漫曾经陪伴周子珺度过比较灰暗的时光。

曾经的他怀着满腔热情想要考入音乐学院。

即便二胡逐渐占据了周子珺所有的生活,在备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日子里,他每天要练习七到九个小时。

残酷的现实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十八岁的他,似乎不想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按照既定的路线被规划好。

他开始形成自己的音乐理念,即使老师不赞同,家人不理解,也难以在学校里获得别的资源。他也开始厌恶二胡,私下偷偷学起了电吉他。

图片

高三的时候,他退学了。在北京做了一年摇滚,最后还是回到了重庆老家。

学琴十八年。对于周子珺而言,二胡曾经是童年的一部分,也曾经是拼尽全力才挣脱的束缚。但当他经历过了这一切,当他终于自由了,他却发现其实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需要他用自己的音乐理解去做出不一样的阐释。

于是,周子珺重新发现了二胡。

我不知道那时候周子珺的父母,是不是也和热搜一样,反复质问着他为什么不继续学二胡,为什么去搞这个前途并不明朗的直播?

但终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曾经不被家人理解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也是有意义的。更何况,他还用直播收入演奏改善了生活,未来希望借助打赏继续学习音乐。

很喜欢他说的一句话:“如果一切都被定好了,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啥呢,对吧?”


图片

所以我想,有时候大家太容易从问题表面入手去提出疑问了。

与其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民乐,不如想想民乐会在传播中陷入困境的理由是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发展,民间生活、民俗环境的缺失确实会使一些民乐艺术失去表演环境。而一些传统的口传心授、地域文化等限制了传播,就像武侠小说中绝世武功时常面临后继无人的担忧一样,民族乐器想要传承下来,重要的还是有没有“继承人”。

想起独弦琴主播赵霞,她就是独弦琴这项艺术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作为京族的传统乐器,独弦琴艺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京族聚居区广为流传,已有数百年历史。

这种乐器的构造十分奇妙,一米长的琴身两端,只连接着一根琴弦。

但就是这么一根弦,却能演奏出6个音区,3个八度,可谓“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

想要掌握这门“绝活”确实很有难度。作为少数民族京族的传统乐器,独弦琴传承从不记谱,加上京族人口仅三万出头,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鲜有人学琴。

甚至曾经整个京族会弹奏独弦琴的人仅有个位数。

说它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乐器之一,一点也不夸张。

但是只要你点进赵霞的直播间,你就会感到宛转的琴声,其实并不寂寥。

她和自己的学生们身着京族服饰,站在故乡的海岸边,拨响独弦琴。

如今,赵霞已经收获40万粉丝并先后开设了两个非遗传承点,直播打赏收入也被她投入教学运营中。


图片

梦想固然丰满,但现实有时却很“骨感”。

有时候怀着满腔热情去逐梦,还是冷不防地被残酷的现实拍醒。

就像长春的唐音乐队。他们原本是一由吉林艺术学院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组成的新国风民族音乐团队。

图片

唐音乐队始于不擅长任何乐器,唱歌还有点跑调的吉林人周晓宇。

开酒吧的2019年,周晓宇32岁,主业是建筑工程师,多年来工程事业发展得不错,他攒了不少钱,业余时间就想“找个实体干一干”,所以选择了“不怎么需要操心”的酒吧。

因为自己以前学过竖笛,想着如果能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结合一下,更是一石二鸟的好想法——又能开酒吧又能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乐队搞好了也会让酒吧的人气更旺,岂不美哉?

于是乎他开始了“招贤纳士”的过程:

想找份兼职的吴沛瑶,因为是二胡专业毕业,成了乐队里的成员。

键盘手老于和吉他手嘉诚的加入,则完全属于“捡漏”了。因为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酒吧的演出机会少了,像两人这样有多年表演经验、专业性强的乐手也有将近半年没有稳定收入。

机缘巧合,几个怀揣着不同梦想的年轻人就这么误打误撞成为了一个乐队。中西合璧的唐音乐队初步建立。

但紧接着命运就给他们开了个玩笑,从一开始在酒吧线下演出,一度经历了停播、几近解散、疫情隔离,让他们意识到了追梦的道路,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平坦。

或许换做其他人,到了这时候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但这时候周晓宇冒出来了一个更大的一个理想——“我想将唐音乐队的账号打造成一个弘扬民乐的平台,让更多人认识民乐。”

没想到,唐音乐队真的在抖音上一炮打响了。如今将线上作为了演出的主阵地。

图片

通过直播打赏,乐队固定成员每个月有了上万元的收入,已基本能和线下演出的收入持平,解决了乐队在疫情下演出难的困境。

老艺术结合新形式,超越数千年时光,不变的是他们心中的浪漫,以及对于梦想最执着的追求。


图片

时至今日,打开搜索引擎的我,只要输入年轻人,依旧会出现数不尽的自动联想。

图片

但我觉得,年轻人并非全都和热搜渲染的一样迷茫。

其实不少人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不用外界去将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强加给他们。

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少一点质疑和唱衰,

给他们以时间,给他们以机会,

终有一天他们会证明给大家看的。

用不着因为看到一些现象就以偏概全去描述所有年轻人。

有着无尽创造力和梦想的当代年轻人是不能那么简简单单被定义的。

文章转自壹心理